
中足联推出“救市四连招”,目标明确,直指中国足球的几大痛点。从品牌建设、准入机制,到赛历优化和青训发展,每一条都看似对症下药。但能否真正“破茧重生”,关键不在口号,而在执行的决心与透明度。
品牌重建是第一步,可当前联赛假球频发、球员形象受损,仅靠宣传如同给破船刷漆,治标不治本。准入机制如果继续“走过场”,勉强凑齐球队参赛,联赛质量只会陷入恶性循环。赛历优化虽有必要,但若赛程仍被商业利益或行政命令左右,所谓的“规律”不过是纸上谈兵。青训更是老生常谈,过去十年已证明,没有体系化投入和市场化选拔,再好的苗子也难以成长。
中足联的初衷值得肯定,但中国足球的问题从来不缺方案,而是缺落实、缺监督、缺长效。如果新政策仍流于形式,或只追求短期政绩,那么“四连招”很可能变成“四记空拳”。球迷期待的不是蓝图,而是实实在在的改变。例如,公开青训资金使用情况,严格审核俱乐部财务,让赛程真正服务于比赛质量。
中国足球的崛起需要时间,更需要真行动、真改革。否则,再热闹的“救市”,也可能只是又一场泡沫。